时间:2022-01-24 20:15:15作者:无名先生来源:网友投稿我要投稿
昨天随时翻资料的时候正好看到了两组特别有意思的资料,一组是任正非先生的父亲任摩逊给他取这个名字的原因,另外一组资料是黄章晋谈他的朋友罗永浩的。
先来说任正非先生吧。任摩逊给长子起名“任正非”,给长女起名“任正离”。或有“正即非,非即正”,“正即离,离即正”之意。这实际上反映了任摩逊的一种哲学理念。他给儿女种下了一颗种子:不要被是非善恶误导,别被狭小的自我圈圈套住,生活有无限的可能。不跟随主流,心里要有主流。离开主流,才是推动主流。
这是一种博大的哲学,在任正非后来的人生与事业中得到了最大的体验。正非、正离乃混沌。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别做那么多区隔。后来他还发明了管理的灰度理论,或许也可以在自己的名字中找到某些启示。
再来看看另外一组资料里,黄章晋谈罗永浩的。说黄章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但是,经常泡在网上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大象公会,黄章晋就是大象公会的创始人,他们写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文章,分享知识、见识和见闻,用知识解构世界、还原世界、还原真相,总之,很有意思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他们的文章。而罗永浩就是那个锤子手机的创始人。
罗永浩在互联网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,锤子手机的发布会被称为科技界的相声春晚。
我平常因为工作需要,经常拿着两部手机,而且两部都是锤子。很多朋友看了以后都觉得很纳闷,说你真的那么喜欢那么一个不靠谱的人吗?
如果说完全是因为功能选择使用锤子,那就有点言不由衷了。我确实喜欢罗永浩身上的某些精神特质,有时候这种特质很迷人,之所以迷人,就是因为是我们很多人身上都缺乏的,就是执着和坚持原则。
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说,罗永浩可以说基本上不合格,甚至可以说作为领导者而言,他还有严重的性格缺陷和能力短板,其事业的高度和任正非先生也没法相比。
很多人不喜欢罗永浩,是觉得他卖情怀,觉得他性格过于张扬,怼天怼地怼空气。
中国人从骨子里不喜欢张扬的人,越张扬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。而西方文化则不同,喜欢张扬个性。这是文化的不同,同样也是一个社会是非观的不同,是非标准背后的道德有民族性,也有社会性,不同的社会道德标准并不完全相同,甚至有时候在一些方面截然相反。
为什么花了那么大篇幅讲这两组资料呢?我并无意于对这两个人或者这两家企业做什么评判。而是想通过这两个人,这两组资料来引入今天的话题。
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是非来看待这个世界,包括我们遇到的人和事。是非到底是什么?是非接近于道德,当然,这里说的道德,不是“道与德”的本义,基本可以说是我们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和行为规范。
是非或者说道德标准的确立,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有规范,会减少磨檫,增进整个社会的效率。是非和道德标准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,是非观念有时候更主观化,而道德标准可以说是一个最大公约数,也就是说,我们每个人的是非观念并不完全相同。
那我们个人的是非标准又是什么呢?其实,就是我们去衡量这个世界,衡量别人的一把尺子。我们现代人,总是喜欢那尺子去量别人。
但是,最可怕的是,我们用是非标准,是非观念代替了对问题本质的思考。
我最近写了不少关于利益、权力,包括昨天的那篇:做局、入局、出局、破局,有些人看到以后感觉特别不舒服,因为他不喜欢这些东西,很多人觉得“局”就是阴谋,觉得中国人说的权力就是治人,就是整人,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,而且是很不好的东西,是让中国落后挨打,阻碍我们进步的东西,这些东西里确实有糟粕,也确实有人性阴暗、幽暗的地方,但是人性都一样,不光是中国人,世界上所有的人,在人性的层面上基本没多大区别。中国有些的那些权谋、阴谋的东西,西方也从来没有少过。
如果你能突破这些是非观念,深入一层,去看一看,那些东西背后的人性因素是什么,我想,你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,这远比上来就用顶大帽子一些给它盖棺定论了要有价值的多。
放下是非的标准,不带个人的好恶,先看清楚那个真相,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事情的本质。
我最近一直在讲《管子》,我一直说管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:静因之道、轻重之法与因势利导。再说的直接一点,就是管子所有的方法、政策,都是先分析人性,在分析人性的基础上分析利益,然后再分析利益的基础上确定方法、制定政策。
静因之道的前提,就是先能静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生活的体验:
同样一个场景,每个人看到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,同样的一张照片,可能过了几年、十几年以后,你才发现了这种照片里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细节。原因就是我们的看是用心在看。同样一个新闻事件,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也不一样,这其实是我们用心在听。这里的用心听、用心看不是褒义词,是用心的欲望。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自我强化,就是我们只会注意那些我们想关注的信息,而这种方式的自我强化,就让自己进入一种固定思维的模式。现在很多资讯类软件,新闻类的APP,就是根据你的阅读习惯,不停的给你推荐同类的内容,是一种信息的养成。通过看你被推送信息的列表,基本可以反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。现在的大数据、云计算,基本可以根据你的浏览习惯、消费习惯等等,对你的下一步的动作或者说偏好做出相对来说比较精确的预测。而我们自己,则在这样一个我们的注意力营造的陷阱里坐井观天,无法突破。其实,这个时候,我们是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实现了所谓的逻辑自洽。如果不能跳出我们自己注意力的陷阱,我们就很难看到真实的世界,也就是真相。
这还只是眼睛的欲望,耳朵的欲望也很可怕。我们基本也只是喜欢,或者只能听到那些我们想听到的东西。我碰到多太多人,根本听不进去别人在说什么,他可能只是听到了你说的某一个词,然后就跟你滔滔不绝的开始讲他的观点,但是,你发现,你们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。我们有时候只喜欢听那些能让我们愉悦的,而有些时候,只是别人的声音不是那么适合你的耳朵,这个人的话,我们可能就听不进去了。
其实,就是欲望、私欲这些东西让我们不能得静,那静有没有那么重要?
儒家的经典《大学》里讲:止定静安虑得。也就是: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而佛家讲的修行的次第是戒定慧。
其实,很多学派的观点也都一样,想要获得智慧,都必须先能够做到静,做到定,我觉得儒家的修习次第更清楚。就是只有首先做到知止,才有可能做到静。
那知止要止什么呢?说白了,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。
我们今天还是来看一段《韩非子·喻老》的内容:
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,俄而与于期逐,三易马而三后。襄主曰:”子之教我御,术未尽也?"对曰:"术已尽,用之则过也。凡御之所贵:马体安于车,人心调于马,而后可以进速致远。今君后则欲逮臣,先则恐逮于臣。夫诱道争远,非先则后也,而先后心皆在于臣,上何以调于马?此君之所以后也。"
我们简单的来看一下这个故事:
赵襄子向王子于期学习驾驭车马的技巧,不久和于期赛马,两人换了三次马而赵襄子三次都落后了。襄子说:“您教我驾马,技巧没有全教给我吧?”于期回答说:“技巧已全部教给您了,但您在使用时还有错误。驾驭车马应重视的,是要让马的身体在车子里感到安适,人的注意力和马的动作相协调,然后才能够奔得快,跑得远。现在您落在后面,就想赶上我;跑到前面,又怕被我赶上。引导马作远程赛跑,不是领先,就是落后;不管您是在前还是在后,注意力都在我身上,还怎么能和马协调一致呢?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。”
我们很多时候,和赵襄子没有什么区别,总是在关注别人,而不是关注事情本身,我们关注的是我和别人的对比和位置关系,如果我们把精力都用在了这上边的时候,我们用于专注在驾驶上的精力和注意力只可能更小,而且,我们因为这种位置关系的变化,引发的情绪、身体的变化和变形,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。
为什么在竞技场上,很多平常训练水平很高的运动员,反而发挥失常,就是因为得失、输赢的观念占据了他的心,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发挥正常的水平。
静因之道,就是先要静,就是要先祛除“我”,祛除我们的欲望,回到本质,回到真相,并因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,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因势利导,通过利益的调整和变化来引导到对我们有利的方向上。
阳明先生处理几次叛乱都非常的高效,很多人都觉得是阳明先生智谋如神,有如神助,其实,这些都是外界的评价,都是外界觉得不可能,超出了大家的预设的结果,还有一些事情是超越了大家的想象。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讲,可能会觉得极其平常,原因就是如果你找到了那个主要矛盾,找到了主要矛盾的发展规律,然后再因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,很多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解决,或者说解决的速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其实,这就是因循之道。如果我们对于一些确实可靠的神迹敬佩有加的时候,我们可以试着去找一找那个主要矛盾是什么,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枢纽。思考的多了,即使我们做不到料事如神,办事如神,起码也可以慢慢看懂门道了。
是非观念,其实就是“我”的总和,很多时候,正是“是非”观念在阻止我们深入的思考问题的本质,我们有时候要不遗余力的追寻“真相”,但是又害怕看到真相,我们,就是这么有意思。
版权声明:本站为兴趣小站,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至底部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2 www.youhaowen.com 〖有好命网〗 辽ICP备2021011687号-1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!